如果一架被誉为“空中幽灵”的五代机F-35,在演习中被一架四代半战机“阵风”正面击败,这代表什么?是技术神话的破灭,还是战术局限的暴露?
这是空战理念从“单机优势”向“体系协同”转变的一个重大信号?
2025年6月,在北约组织的“大西洋三叉戟-25”联合演习中,一幕令人瞠目的空战模拟结果引发全球军事圈震动:法国空军的一架“阵风”战斗机,在近距格斗中“击落”了美军F-35A隐身战斗机。这并非一次偶然的“擦枪走火”,而是一次在可控环境中、模拟实战条件下的真实交手。
对于一款在全球范围内广泛部署、号称“未来空战主宰”的F-35来说,这场“失手”显得格外刺眼。
更引人深思的是,这并非“阵风”首次挑战五代机成功。早在十多年前的阿联酋联合演习中,它就凭借卓越的机动性与电子战能力,在空战中压制过F-22“猛禽”战机。
这一连串硬碰硬的胜绩,让“阵风”成为全球唯一一款在演习中击败过F-22和F-35的非隐身战斗机。
在这场技术与战术的较量背后,更深层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:空战是否正在进入一个以“体系先发”为核心的新阶段?
“阵风”的成功,并不全靠自身性能的“逆天”。
从外形上看,它依然保留着传统战斗机的轮廓,缺乏五代机标配的隐身涂层和内置弹舱,但也正因如此,它没有被“隐身”这个指标所束缚,反而在近距格斗中充分发挥了三角翼+鸭翼结构所带来的高超机动性。
加之法国空军持续投入的SPECTRA电子战系统,让“阵风”在“狗斗”中如鱼得水。
它凭借对雷达波的欺骗能力、主动干扰和电子屏蔽,在短兵相接时形成了对F-35传感器的一定压制。
至于F-35,其设计初衷并非为近距缠斗而生。
它的核心优势在于隐身性能、传感器融合和网络作战能力。在理想的战术设定中,它完全可以在对手尚未发现时就完成打击。
但演习环境往往设置“对等起点”,甚至人为制造视觉接触场景,这种设定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F-35的隐身优势,也让它在近战中暴露出机动性不足、推重比偏低的短板。
而就在“阵风”再次在演习中“显能”的前一个月,2025年5月,南亚上空也发生了一场令军事观察家高度关注的空中对峙。在克什米尔上空,印巴空军展开了短暂而激烈的较量。
虽然双方出动的战机型号各有千秋——印度方面是“阵风”、苏-30MKI等传统强机,巴基斯坦方面则是引进自中国的歼-10CE配合ZDK-03预警机。
这次冲突的结果几乎一边倒:歼-10CE在预警机引导下,使用霹雳-15空空导弹,在远距精准击毁印方目标,而自身无一损失。
没有惊天动地的空中缠斗,也没有航母编队的火力压制,一场典型的“体系小规模空战”就此定胜负。
这场“静悄悄”的胜利,比“阵风”的“狗斗”更具现实意义。
它直接验证了中国空军在空战理念上的深刻转变——从“单机性能”迈向“体系协同”,从“瞄准打击”进化为“发现-引导-打击”三位一体。
歼-10C之所以能在这类冲突中成为“杀器”,并非其单项指标领先全球,而是它所处的空战体系构架日趋成熟。
它搭载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,具备极强的信息化作战能力。最关键的是,它能与空警-500等预警机无缝对接,完成中继制导、导弹再锁定、目标数据共享等复杂任务。
这种能力放在过去几乎只有少数发达国家空军才能实现,而现在,中国战机已能在实战中高效运用。
在央视播出的纪录片《攻坚》中,曾有一幕引发热议:歼-10C在空警-500引导下,通过僚机中继制导击落一架“隐身目标”。虽然画面中未明确指出目标身份,但外界普遍猜测其模拟的是包括歼-20在内的五代机。
这一细节透露出,中国空军在体系化作战中的演练强度与执行精度,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回看F-35的“演习落败”,它并不是失败者,只是在特定战术条件下,暴露了某些脆弱点——这并不罕见。
正如F-22在当年与“阵风”交手时也未能保持绝对优势一样,五代机并非无懈可击,它们仍需依托完整的信息体系和战术配合。
这些细节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:一架战斗机的“代次”是否真的能代表胜负?
答案显然是:不能。
当今空战早已不是单打独斗的英雄主义,而是各类平台、各类节点协同作战的立体化战争。预警机、数据链、电子战平台、无人机甚至卫星系统都成为战场上的“新兵种”。
一个国家空军的强弱,不再取决于是否拥有五代机,而是能否构建起一个高效、稳定、反应迅速的空战体系。
印度空军的“阵风”并不比巴基斯坦的歼-10CE差,甚至在某些指标上更胜一筹。但在体系支撑缺失、指挥链条落后、数据链尚未普及的现实下,这些“先进平台”只能孤军奋战,难以形成作战合力。
反观巴基斯坦,其“迷你空战体系”虽不庞大,却足以完成关键节点协同,实现“以少胜多”。
这种差异正是中国空军着力发展的方向。
如今的中国空军,已形成以歼-20制空、歼-16/16D电子压制、歼-10C火力支撑的“铁三角”体系,配合空警-500、电子战机、无人僚机等平台,实现了从“发现”到“打击”的全链路闭环。
未来的空战将不再是比拼谁的飞机更隐身、谁的雷达更远,而是谁先发现、谁先协同、谁先打击。
在这一点上,中国空军已经在实战演练中展现了“体系作战”的雏形,并不断向更高层级演进。
而对全球空军来说,“阵风”与F-35的演习交锋,只是一个缩影。它提醒我们:技术上的“领先”需要战术上的“适配”,体系上的“协同”更决定生死胜负。
哪怕是五代机,也必须在体系中才能发挥最大价值。
今天,“阵风”再度“击落”F-35,歼-10C则在实战中“远距猎杀”对手。
看似不同的两场战斗,实则共同揭示了一个趋势:未来空战,将不再是独角戏,而是一场体系之间的高智商博弈。
F-35的“失利”与歼-10C的“突围”,不是偶然碰撞,而是新时代空战模式正在重塑世界空军格局的缩影。
谁能看清这个趋势,谁就能在未来的战争中抢占先机。
#热点新知#西宁股票配资平台
益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